-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成果转换
- >
- 肝纤维化细胞间通讯网络解析与靶向治疗手段开发
肝纤维化细胞间通讯网络解析与靶向治疗手段开发
- 分享到:
- 项目计划总投入:30万元
- 奖励金额:面议
- 单位名称:厦门大学
- 所属领域: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 技术需求类型:“卡脖子” 前沿技术、关键难题
- 期望合作方式:联合开发
- 联系人:刘**
- 联系电话:18359269072
我要揭榜
成果介绍
(1)肝纤维化领域的研究现状、缺失点或瓶颈点以及发展方向
肝纤维化是全球性生命健康问题,不同类型肝脏细胞之间的通讯及反馈回路介导的肝星状细胞激活是肝纤维化的关键机制。如果能靶向调控细胞间通讯网络,将可能减轻甚至逆转肝纤维化。但是,目前完整的肝脏细胞通讯网络尚不明确,临床上缺乏有效的肝纤维化靶向治疗手段。由于肝细胞是最庞大的肝脏细胞群,既往肝纤维化的细胞通讯研究主要集中在肝细胞与肝星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上,而关于其它肝脏细胞群体与肝星状细胞之间的通讯关系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也成为了目前肝纤维化领域研究的缺失点。由于实验技术的限制和理念的束缚,加之肝脏其它类型细胞数量极少,分离困难,培养难度大等原因,很难通过原代分离并在体外研究其精确的分子机制,这也成为研究它们与肝星状细胞之间通讯联系的重要瓶颈。同时,先前的国内外研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忽略了细胞通讯的整体性概念,研究成果难以进行临床转化,且无法反映肝纤维化病理微环境的真实情况。然而,细胞间互作构成的通讯网络是肝纤维化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需要进一步突破技术难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探索生命科学研究新技术,优化各类肝脏细胞群的分离(成功率>80%)、纯化(纯度>95%)和培养(持续时间>1周)等技术手段,从体内体外层面综合阐明完善不同类型肝脏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的通讯网络在肝纤维化中的重要作用。
(2)所申请转化成果的重要性及领域综合影响评估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申请者证明了肝细胞来源的损伤信号依赖于细胞外囊泡激活肝星状细胞并促进肝纤维化,强调了肝细胞与肝星状细胞之间的通讯联系。然而,更全面的细胞外囊泡依赖性细胞间通讯介导的肝星状细胞活性调控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进一步结合本项目成果,我们旨在确立调控胆管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之间通讯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肝纤维化中的细胞通讯网络,为肝纤维化防治的新靶点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此外,胆汁淤积是肝纤维化的重要病因之一,既往关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病毒性和脂肪性/非脂肪性方向,基础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毒素损伤相关性方向,而对于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报道极少,相关机制的阐述更是亟需完善。基于前期工作基础,本成果瞄准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中的发病机制研究,揭示了胆管细胞损伤信号在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中对肝星状细胞活性的调节作用。以细胞间通讯研究为出发点,此项工作将为肝纤维化中的胆汁淤积性病因机制提供新证据,为肝纤维化领域的研究开辟新路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本成果有望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开发靶向治疗手段,未来有望进入临床前模型和临床试验研究,将可能挽救更多肝纤维化患者的生命。
(3)申请转化成果在学科领域的未来可拓展方向
申请者既往的研究工作集中在肝纤维化的机制探索,并立足于细胞间通讯网络做了大量工作,主要证实了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示靶向阻断细胞间通讯是抗纤维化治疗的关键机制。通过本项目的成果,我们将期望进一步建立胆管细胞与肝星状细胞之间的通讯联系,完善肝纤维化中的细胞通讯网络。在这基础上,未来将可能进一步在肝细胞-胆管细胞-肝星状细胞三者之间建立联系,全面阐明细胞间通讯机制,而不仅仅单纯是两种类型细胞群之间的双向作用。并且,通过本项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强调细胞外囊泡参与细胞间通讯调控的重要作用,立足于细胞外囊泡在细胞间通讯的桥梁作用,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并有望揭示其它类型细胞群与肝星状细胞之间的通讯联系,以及其它类型细胞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肝星状细胞活性的贡献及具体机制。此外,我们相继发现磷酸化、泛素化、乳酸化等蛋白质修饰在肝纤维化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将可能进一步挖掘更多参与细胞间通讯、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的蛋白质修饰方式,并阐明其具体机制。依托此项目成果,后续期望产出的科研成果将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3篇,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2-3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未来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肝脏健康领域,立足于细胞间通讯和肝星状细胞活性调控研究,将可能攻克更多的肝纤维化临床和基础研究难题,开辟可拓展方向。
(4)本项目研究内容
1)明确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中胆管细胞的损伤状态和机制;
2)探索胆管细胞释放的损伤信号是否及如何激活肝星状细胞。
(5)本项目研究成果
1)阐明了胆管细胞损伤在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中的确切作用及具体机制;
2)解析了胆管细胞释放的损伤信号激活肝星状细胞的调控方式和通路途径;
3)确立了胆管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之间的通讯新机制,为肝纤维化新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6)本项目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胆管细胞与肝星状细胞之间如何发生通讯从而介导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
(7)本项目成果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研究领域创新性:我们在前期工作中发现胆管细胞损伤是肝纤维化(尤其是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重要的病理特征,也可能是关键的治疗靶点。
2)原始理论创新性:我们还发现胆管细胞与肝星状细胞之间的通讯参与肝纤维化,并且由细胞外囊泡连接。最终提出胆管细胞损伤信号依赖于细胞外囊泡激活肝星状细胞从而促进肝纤维化。
3)科学问题创新性:本项目是申请者建立在博士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研究,立足于肝纤维化中的细胞通讯网络探索,是在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前期工作新发现提出的新科学问题。
4)实践应用创新性:本项目旨在揭示肝纤维化中胆管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之间的通讯新机制,有望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靶点,为开发靶向阻断细胞通讯的肝纤维化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临床转化价值。
(8)本项目成果较博士阶段研究工作的创新之处
1)在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证明了肝细胞来源的损伤信号依赖于细胞外囊泡激活肝星状细胞并促进肝纤维化。然而,更全面的细胞外囊泡依赖性细胞间通讯介导的肝星状细胞活性调控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近期的预实验结果提示胆管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之间的通讯可能在调控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分子机制并不清楚。
2)申请人博士阶段的工作主要致力于研究肝纤维化中肝细胞与肝星状细胞之间的通讯交流,并阐明肝细胞来源的损伤信号可以通过细胞外囊泡激活肝星状细胞并促进肝纤维化。而本申请转化成果同样聚焦于细胞外囊泡,以其为工具,所涉及的研究主要集中阐明胆管细胞的损伤信号对肝星状细胞的活性调控作用,希望能寻找阻断细胞间通讯和缓解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新靶点。
3)均以细胞间通讯介导的肝星状细胞活化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为基础,本项成果与博士阶段的工作分别侧重于肝星状细胞与两种不同类型细胞(即肝细胞和胆管细胞)通讯的机制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肝纤维化中的细胞通讯网络。其次,本项目与博士阶段的工作分别侧重于化学毒素损伤性和胆汁淤积性相关病因肝纤维化的表型研究。综合来看,本项目是博士阶段工作的深入延续性研究,希望通过我们系统延续性的研究,为开发靶向阻断细胞通讯的肝纤维化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9)本研究成果的预期应用场景
“肝纤维化细胞间通讯网络解析与靶向治疗手段开发”项目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间的通讯网络,包括但不仅限于肝细胞、胆管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开发出针对性的治疗手段。预期应用于:
1)肝纤维化早期诊断:通过解析细胞间通讯网络,识别与肝纤维化早期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并基于新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开发血液检测方法,实现对肝纤维化的早期、非侵入性诊断。
2)靶向治疗开发:深入分析细胞间通讯网络,识别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信号节点和通路,并开发针对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等靶向治疗手段,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减少副作用。
3)个性化医疗:利用细胞间通讯网络解析数据,进行患者分型,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实时监测患者体内的细胞通讯变化,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持续有效性。
4)疾病进程监控与管理:利用细胞间通讯网络解析提供的生物标志物,建立疾病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肝纤维化的发展情况。通过监测治疗前后细胞间通讯网络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指导临床决策。
5)预防和健康管理:对高危人群进行细胞通讯网络的检测,评估其罹患肝纤维化的风险,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结合个体的细胞通讯网络特征,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减少肝纤维化的发生率。
6)新药研发平台:利用解析出的细胞间通讯网络,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鉴定潜在的治疗药物。通过细胞通讯网络模型,研究药物对肝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优化药物设计。
7)科研和教育: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的数据和分析工具,推动肝纤维化及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为医学教育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应用案例,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
通过以上应用场景,本项目不仅能为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方法,还能推动个性化医疗、疾病监控与管理以及新药研发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具有广泛的临床和产业应用前景。
(10)本研究成果对肝脏疾病学科发展的贡献,所能解决医疗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对肝脏疾病学科研究发展的贡献:
1)推动基础研究:解析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间的通讯网络,为理解肝脏疾病的基本病理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肝纤维化的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2)技术平台建设:建立用于解析细胞间通讯网络的高通量数据分析平台,推动肝脏疾病相关数据的整合与利用。开发用于研究肝纤维化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以及新的实验工具和技术,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3)新靶点发现:通过解析细胞通讯网络,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推动肝脏疾病相关药物靶点的研究和验证。
4)人才培养: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一批具备多学科背景的科研人才,提升研究团队的综合科研能力。
解决的医疗行业重大问题:
1)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困难:通过解析细胞间通讯网络,发现与肝纤维化早期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开发出更灵敏、更特异的早期诊断工具。基于新标志物,研发非侵入性检测方法,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患者痛苦。
2)治疗手段匮乏:利用解析出的关键节点和信号通路,开发靶向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理特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疾病管理与预防:建立基于细胞通讯网络的疾病进程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疾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策略。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细胞通讯网络检测,进行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降低肝纤维化的发生率。
4)新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加速新药筛选和验证过程,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通过细胞通讯网络模型,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优化药物设计,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
(11)本研究成果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1)新药研发与市场收益:开发出的靶向治疗药物一旦上市,将进入全球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特别是针对肝纤维化这种慢性疾病,市场需求稳定且巨大。基于新型生物标志物开发的早期诊断工具可以推广至各大医疗机构,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产生显著的商业价值。
2)降低医疗成本: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以减少肝纤维化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频率,降低整体医疗费用。有效的靶向治疗减少了传统治疗中的不必要用药和副作用管理费用。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新药和诊断工具的研发将带动上游原料供应、生产设备制造以及下游市场推广和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的技术成果可以进行国际输出,促进跨国技术合作和市场扩展,提升国内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社会效益:
1)提高公众健康水平:通过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发展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对高危人群的有效预防和健康管理措施,可以减少肝纤维化的发病率,提升整体社会健康水平。
2)减少社会负担:肝纤维化患者的康复将减少家庭在医疗上的经济负担,减轻家庭压力。通过减少因肝脏疾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3)推动医疗技术进步:项目的成功实施将推动肝脏疾病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提升医疗技术水平。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可以培养一批具备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人才,提升整个医疗行业的专业水平。
生态效益:
1)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开发精准靶向治疗药物,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降低药物对环境的排放和污染。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推动绿色医疗:开发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减少传统诊断方法中的废弃物和生物污染物的产生。靶向治疗药物副作用更少,减少了对患者和环境的二次污染风险。
3)节约医疗资源: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减少因误诊和治疗无效带来的重复治疗,节约医疗资源。精准治疗减少了药品的无效使用和浪费,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合效益:
通过“肝纤维化细胞间通讯网络解析与靶向治疗手段开发”项目的实施,将带来以下综合效益:
1)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寿命,显著改善公众健康水平。
2)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医学研究和教育。
3)创造经济价值,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4)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绿色医疗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我们的成果为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补充了新证据,为抗纤维化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靶点,为未来肝纤维化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具有重要的创新性推动作用。
胆管细胞与肝星状细胞之间如何发生通讯从而介导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
揭榜条件
(1)目前已经开展的工作(前期研究成果)和所处阶段(待完善内容)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本项目的成果转化,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前期成果。我们发现:①胆管细胞的损伤信号可能在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抑制胆管细胞损伤可能是肝纤维化治疗的新机制。②糖酵解途径可能参与胆管细胞损伤,从而激活肝星状细胞。在此基础上,糖酵解的调节机制及胆管细胞激活肝星状细胞的信号传递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③胆管细胞释放的损伤信号可能依赖于细胞外囊泡激活肝星状细胞,但具体的信号产生和细胞外囊泡依赖性递送机制,以及肝星状细胞的激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④胆管细胞来源的信号可能通过介导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但具体的修饰位点及其调控的下游靶标对肝星状细胞的激活作用需进一步鉴定。
综上所述,申请人前期进行了实验探索,结果初步证实了本项目的可行性及成果转化价值。此外,申请人依靠前期工作掌握了基础科研思维、实验设计和实施能力,依靠厦门大学“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和厦门大学医学中心/附属翔安医院院长、国家优青何伟玲教授等博士后合作导师的强大支撑,完全具备完成本项目的基础和能力,实现其临床转化。
(2)目前投入资金及人力、仪器设备、生产条件等
1)研究团队合理:本研究团队长期从事肝脏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研经验。“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资深导师。同时,本团队成员囊括了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师、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专业的研究者及病理学专业的医师参与,研究组既有雄厚的医学知识和背景,又有深厚的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课题组各成员均熟练掌握了本项目所需的研究技术,包括基因敲除小鼠的培育和鉴定和免疫染色等; 具备建立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能力,且模型稳定可靠,为本项目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细胞应激反应为主线研究的高水平科研中心,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硬件设施完善,囊括仪器共享中心。配备的平台设施包括蛋白质研究平台、代谢研究平台、SPF级实验动物中心、转基因/基因敲除技术平台、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组织化学实验室、单克隆抗体平台、微生物药物筛选平台等。先进完善的实验仪器设备与平台为本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平台的仪器设备立足于世界一流,为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同时充分利用厦门大学医学院完备的实验仪器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平台和实力雄厚的学术研究队伍,为高质量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本项目的顺利完成。
3)厦门大学医学中心:厦门大学医学中心(附属翔安医院)为集“医教研”一体的大型医疗机构,是厦门大学唯一直属医院。该中心同时拥有中心实验室,配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透射扫描电镜等高端仪器;设有SPF级、清洁级实验动物房和实验动物。该中心还重点规划建设了消化疾病中心、肝胆胰中心、肝移植中心、急危重症中心,形成了以诊治疑、难、重症肝脏疾病为特色的临床医疗体系。医院肝纤维化/肝硬化病人资源充裕,能为本项目提供充足的临床标本;肝脏疾病研究经验丰富,基础扎实,科研团队专业,软硬件设施齐全,能充分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开展。
4)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是面向海内外开放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分子影像学及转化医学创新基地和国际化研究平台。中心配有实验专用的PET/CT、SPECT/CT、9.4T高场MRI成像,生物发光活体成像,荧光活体成像及超声成像系统等高端小动物影像设备,开展立足分子影像学及转化医学前沿的基础及临床前研究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重大疾病诊断与防治国家级高水平创新平台,设有厦门市分子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保障本项目小动物成像相关实验顺利进行。
(3)申请者所在单位和团队资质条件
1)单位资质:本项目所依托单位为“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医学中心(附属翔安医院)”、“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具有合法注册的科研资质和资源,在生命科学、医药研究等相关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2)团队资质:申请人博士后单位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平台完善,临床样本充足,为课题的完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所带领的团队在肝脏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及临床转化方向具有诸多突出的成果,发表于Nature Cancer、Science Advances、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Advanced Science、EMBO Journal、Cancer Research、Drug Resist Update等国际知名期刊(其中JCR 1区34篇,IF>10分21篇)。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十余项,总科研经费超4000万,申请及授权专利7项,能够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撑。研究团队包括相关领域的专家,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资深导师。同时,本团队成员囊括了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师、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专业的研究者及病理学专业的医师参与,研究组既有雄厚的医学知识和背景,又有深厚的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科研设施:本项目依托厦门大学“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疫苗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国家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和“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本项目同时依托厦门大学医学中心(附属翔安医院)进行,先进完善的实验仪器设备与平台为本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申请者科研能力评定
1)研究经验:
①本项目申请者既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纤维化的机制探索,立足于细胞间通讯调控做了大量工作。首先,肝星状细胞持续激活是肝纤维化的关键节点,申请者前期的研究证实炎性损伤的肝细胞能够激活肝星状细胞从而启动肝纤维化(Hepatology 2023, 第一作者;Cell Death & Disease 2021,共一第二;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4,第一作者),阐明了肝细胞对于肝星状细胞激活的贡献。同时,肝细胞与肝星状细胞之间的通讯在肝纤维化的持续进展中起重要作用,申请者的前期研究进一步揭示激活态肝星状细胞能够促进肝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持续损伤,进而导致肝星状细胞的持续激活和肝纤维化的进一步发展(Cell Death & Disease 2024, 共一第二;BMC Medicine 2024,共一第二、AASLD 2023,共一第二),以上研究工作为肝星状细胞的持续激活提供了证据支持。因此,靶向调控激活态肝星状细胞是有效的肝纤维化干预手段,申请人前期在这方面证实了通过靶向抑制激活态肝星状细胞能够缓解肝纤维化(Front Pharmacol 2022, 第一作者、PNAS 2024,Under Review),为肝纤维化治疗手段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思路。此外,肝纤维化发展至严重阶段将导致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申请者深入探索了肝纤维化相关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机制(Int J Biol Sci 2024、Clin Transl Med 2024,共一第二),为肝纤维化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见解。以上研究成果均证实了细胞间通讯介导的肝星状细胞持续激活在肝纤维化相关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些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胆管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之间的通讯在肝纤维化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能参与了肝星状细胞活性调控,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项目是建立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索揭示调控“胆管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相互作用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新机制,这些成果为本项目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及工作基础,能保证本项目的顺利进行。
②此外,申请者在相关肝病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获2023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收录(AASLD 2023)及第12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收录;并同时在国内《临床肝胆病杂志》、《热带医学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研究成果入围“2022年度中国门脉高压与肝硬化年度十大原创研究”评选活动,并担任《Portal Hypertension & Cirrhosis》、《Theranostics》、《Cell Death Discovery》、《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等期刊审稿人,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CHESS)评论专家等。申请者本人主持“2024年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36万)”,另作为主要成员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同时,申请者积极申报“2024年第二届“青柑学者”项目”(由CHESS肝脏联盟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联合发起的为支持35周岁及以下的中国肝病领域青年学者设立的公益性项目)。此外,申请者作为项目负责人进入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生人才项目)”的会评答辩(2024,中国杭州);作为项目负责人进入“2024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会评阶段;以团队身份受邀在第二届国际传染病会议进行口头汇报和海报展示(2023,奥地利维也纳);以个人身份受邀在第七届感染病与肝病卓越研究年度论坛做大会报告(2024,中国上海)。曾获评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青年创业赛金奖、中山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中山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等荣誉。申请者通过积极参与不同肝病的探索,为全面了解肝脏细胞的损伤,尤其是肝纤维化中细胞间通讯网络介导的肝星状细胞活性调控建立了技术及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本项目立足于胆管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相互作用参与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创新性地研究“肝纤维化细胞间通讯网络解析与靶向治疗手段开发”打开了广阔的视野。
2)项目经验:
①申请者作为负责人主持关于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项目1项,主要探索肝纤维化中细胞间通讯介导的肝星状细胞激活,进展顺利且有较好的初步成果。本申请转化成果是在此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索调控“胆管细胞和肝星状细胞之间通讯”的新机制,此项目的研究工作积累为本申请成果转化的顺利高效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能保证其顺利进行。
A、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项目编号:GZB20240394,2024-04至2026-08,36万,在研,主持。
②申请者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关于肝纤维化/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机制研究项目2项,这些研究项目是建立在肝纤维化/肝硬化基础上对其并发症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的探索分析,也为本申请转化项目中全面综合性的分析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转归的分子信号通路提供了充分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
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项目编号:82070574,2021-01至2024-12,55万,在研,参与。
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项目编号:82170569,2022-01至2025-12,55万,在研,参与。
③申请者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肝纤维化中肝星状细胞活化机制探索的研究基金2项,这些项目主要探索代谢重编程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机制,并聚焦于肝星状细胞的命运调控追踪。这些项目的研究过程及工作积累为本申请课题转化的顺利高效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聚焦于糖酵解等代谢重编程的机制研究,以及胆管细胞-肝星状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表型研究,为本成果转化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
A、广东省自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22A1515012546,2022-01至2024-12,10万,在研,参与。
B、广东省自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23A1515011204,2023-01至2025-12,10万,在研,参与。
④申请者作为项目负责人积极申报2024年度中国肝病领域青年学者项目,并2次进入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才项目的会评答辩阶段。申请者通过积极参与肝纤维化疾病的机制探索与研究,为全面了解细胞间通讯介导的肝星状细胞活性调控网络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及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本项目立足于胆管细胞与肝星状细胞间相互作用参与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创新性地研究“肝纤维化细胞间通讯网络解析与靶向治疗手段开发”打开了广阔的视野。
A、“2024年第二届“青柑学者”项目”,由CHESS肝脏联盟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联合发起的为支持35周岁及以下的中国肝病领域青年学者设立的公益性项目,2024-08,项目负责人。
B、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生人才项目)”,会评答辩,2024-03,中国杭州,项目负责人。
C、“2024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会评,2024-06,中国北京,项目负责人。
3)获奖经验:研究成果入围“2022年度中国门脉高压与肝硬化年度十大原创研究”评选活动,并担任《Portal Hypertension & Cirrhosis》,《Theranostics》、《Cell Death Discovery》、《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等期刊审稿人,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CHESS)评论专家等。获“2024年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36万)”资助;积极申报“2024年第二届“青柑学者”项目”;以团队身份受邀在第二届国际传染病会议进行口头汇报和海报展示(2023,奥地利维也纳);以个人身份受邀在第七届感染病与肝病卓越研究年度论坛做大会报告(2024,中国上海)。曾获评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青年创业赛金奖、中山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中山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等荣誉。
4)技术能力:申请者和团队成员均掌握最新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具备建立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能力,且模型稳定可靠,为本项目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5)创新能力:申请者能够提出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注重于研究领域创新性、原始理论创新性、科学问题创新性、实践应用创新性,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难题。本项目旨在揭示肝纤维化中细胞之间的通讯新机制,有望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靶点,为开发靶向阻断细胞通讯的肝纤维化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临床转化价值。
综合来看,依托所在单位和团队的资源和优势,结合申请者本人的科研经验和能力,能够确保“肝纤维化细胞间通讯网络解析与靶向治疗手段开发”项目成果转化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