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技术需求
- >
- 余热深度回收利用技术及应用
需求概述
一、项目概述
项目团队在余热深度利用领域深耕多年,技术业内领先。把清华大学江亿院士、付林教授的大温差技术,从市政供热、热电联产领域,创新性地与石油化工产业相结合。在石油化工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应用,与石油化工的余热利用相结合,取得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成果。可有效回收工业余热,用于供热、伴热、预热,从而节省燃气、蒸汽等一次能源。
项目团队基于热泵技术开展了炼化生产装置低温余热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的开发,针对30℃~140℃的余热发展了深度回收利用的若干创新性技术,设计了余热梯级回收综合利用方案;有效提高装置热能输出,实现了清洁供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项目团队已有多个成功的案例,用实际工程证明了石化行业低温余热利用的可行性,揭示了其巨大潜力;应用案例已入选《国家工业节能技术应用指南与案例(2019)》,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项目团队致力于国内能源使用户、环境影响大户提供更加合理的能源使用规划和改造方案。
二、应用范围
适用于石油化工领域的工业余热回收及利用。
三、技术优势
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的低温余热开展有效的综合利用,取热方面创造性利用热泵或换热技术,综合梯级利用30~140℃的低温余热;可大幅增加装置的能源输出,提高能源利用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主要技术指标有:
(1)一次网回水温度降至 30℃;
(2)供回水温差由 60℃增加到 110℃。
四、研究所处阶段
项目技术已有多个成功的案例,用实际工程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
典型应用案例为燕山星城生活区锅炉烟气余热回收项目。
(1)用户用能情况简单说明
燕山地区星城锅炉房有5台20t/h 燃气锅炉,供暖面积约为96万m2。锅炉各自配有烟道,安装有节能器,改造前 排烟温度在70℃左右,烟气中蕴含大量可回收的显热和潜热。 改造前年天然气耗量840万Nm3。
(2)实施内容与周期
设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用以进一步回收5台20t/h 锅炉的烟气余热。以天然气为热源驱动该余热利用系统中的 吸收式热泵,提取燃气锅炉烟气热量,使烟气释放其显热和 潜热,温度降至25℃左右,再通过烟囱排至大气,烟气释放 的热量和燃气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共同用于区域集中供热。实施周期4个月。
(3)节能减排效果及投资回收期
改造前年天然气耗量840万Nm3,改造后为约660万Nm3, 提高了天然气的利用效率,年节天然气量180万Nm3,折合154节标2186tce/a。投资回收期15个月。
五、市场状况及市场预测
炼化装置的余热综合利用存在巨大的利用空间和节能潜力,可用于供热、伴热、预热,从而节省燃气、蒸汽等一次能源。该技术也可将炼化装置的余热用于居民区的生活供暖,若中石化所有生活区(约1亿平方米供暖面积)都利用“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进行余热改造,可大幅增加装置的能源输出,节约大量的能源,直接经济效益将可达18亿元/年,推广价值巨大。
六、投资与成本估算,效益分析
用余热替代燃气或燃煤可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缓解城市污染以及用气紧张起到积极作用;在提高装置的热能输出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还可实现向居民区清洁供暖,提高了石化企业与社会共存的融合度,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行业推广价值。
项目投资通常为百万至数千万人民币,节能经济效益明显,投资回收期通常为3-5年;且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七、是否有知识产权/专利
知识产权方面涉及多个专利,填补了余热回收及利用的技术空白。
八、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合同能源管理
九、联系方式
清华海峡研究院科技创新部 电话0592-5776165
会员卡片

清华海峡研究院
清华海峡研究院依托两岸清华大学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三方优势,服务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积极支持福建省及厦门市快速发展,促进海峡两岸融合,推动福建自贸区的发展,努力将自身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化和人才培养基地。
独立研发
联合研发

推荐需求
- 大数据AI生态环境平台
预算金额:100万元
- 简约费控—智能报销与费控解决方案
预算金额:面议
- 生态环境大数据精细化智能监管
预算金额:面议
- 集成式建筑构件与智能管理系统
预算金额:面议
- TAN工业通信技术
预算金额:面议
- 自主可控高性能安全处理器芯片研发项目
预算金额:面议
- 企业信息化SAAS平台项目
预算金额:面议
成功案例推荐
-
实验室物联网接入平台项目
技术
-
集成电路分析检测实验室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