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技术攻关
- >
- 花鲈工厂化智能化育种及循环水工艺研究
花鲈工厂化智能化育种及循环水工艺研究
- 分享到:
- 项目计划总投入:120万元
- 奖励金额:5万元
- 单位名称:福建闽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所属领域:现代农业与食品
- 技术需求类型:关键难题
- 期望合作方式:联合开发
- 联系人:陈**
- 联系电话:15280591531
我要揭榜
项目需求说明
发展瓶颈和技术难题:
(1)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缺乏高效且精准的育苗源水处理技术。因此,亟需引入或设计一套先进的源水深度过滤与水质优化系统,确保水质指标持续稳定在合适区间,同时实现水温的精准调控,为花鲈育苗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水环境。
(2)面对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日常运营中遭遇的水质波动、废水处理效率低等难题,优化循环水工艺已成为海水鱼育苗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探索更加环保高效的废水处理方法,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成本,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3)花鲈对育苗环境的高度敏感性,构建一套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工厂化循环水育苗系统显得尤为迫切。该系统需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通过精准的环境监测、智能调控及数据分析,为花鲈大规格苗种提供定制化的生长环境,显著提升苗种成活率与生长速度。此外,系统还需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以应对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养殖需求。
技术攻关的方向:
(1)研发并应用一套高效、节能的育苗源水处理工艺,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水质净化效率的大幅提升。
(2)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控制技术,构建一套集水质监控、环境调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育苗系统,同时提高养殖效率与经济效益,推动花鲈养殖业向智能化、集约化方向转型。
主要技术指标:
(1)确保单位处理水体能力较现有工艺提升30%以上,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花鲈种苗生长的最优标准。
(2)实现水资源节约15%以上,大规格苗种成活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0%至15%。
现有基础条件情况
公司长期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先后形成以雷霁霖、杨纪明、李启虎、陈松林等多位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围绕海水鱼种质资源与保护、育种及育苗技术优化、养殖新品系、鱼类病害、生态养殖产业链技术、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产业研究。此外,还拥有国家海水鱼技术体系漳州综合试验站、福建省花鲈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闽威花鲈加工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实验平台,在海鲈鱼繁育、养殖及加工的技术领域具备较为突出的地位。
多年来,公司以针对花鲈种质资源保护与研究、花鲈育种技术及育苗优化技术、花鲈生态养殖产业链技术研究,成果良好。公司完成了“福鲈1号”F1代、“闽鲈1号”“福闽1号”3项新品系的选育培育工作,在养殖对比中分别展现出提高生长速度9.6%、18.97%、22.24%的明显优势,为市场提供更多具有潜力的苗种选择。优化完成一套完整的花鲈亲鱼培育、孵化、提高产卵的先进技术,成功实现花鲈孵化率从原来的60%提升到90%,成活率由50%提高到85%。
目前,公司通过丰富的设备和人才资源的资源优势,在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的能力方面,实现了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发展良性循环。公司通过聚集各方优势资源,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海水鱼产业发展上,做大实践融入、理论研究、成果转化等工作,推动了海水鱼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预期成果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通过突破花鲈工厂化循环水育苗系统水处理及节能高效工艺,以及智能化养殖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对水产养殖业乃至整个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传统的育苗过程中,往往依赖大量换水,导致了水资源浪费严重,通过优化循环水系统,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了育苗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自然水体和水生生态系统,提升了环保水平。通过智能化育苗策略,精确控制水温、盐度、溶氧等关键数据,提高了育苗成活率和质量,并且不再依赖人工经验,能够实现育种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提高了育种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成本方面,由于使用了高效的循环水工艺,将会减少换水成本,智能化管理也能降低人力成本,总体而言减少了育种成本的投入。效益方面,通过优化育种环境和管理技术,将能够加快了花鲈的生长速度,降低了疾病发生率,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显著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售价,促进产业经济效益提升。
新技术的突破、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对于促进水产养殖行业转型升级有着积极的意义,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科技含量的竞争力。随着育种规模的扩大,育种方式的智能化发展,将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在设备维护、智能监控方面。此外,高效和绿色的鲈鱼育种方法,也可以激发乡村产业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对技术难题解决应征方要求
应征方应为在相关领域获得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历的科研人员,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础,鼓励以 团队的形式应征,团队成员应包含一名项目负责人,该负责人需有成功解决类似技术难题的经验。
应征方应提供近五年内参与或主导的重要科研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 、申请的专利及获奖情况,以证明其科研能力。应征方无不良科研诚信记录,要严格遵守保密协议。
应征方应准确识别剖析我司面临的技术难题,提出针对性的研究思路与解决方案,估计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或跨学科融合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应征方应具备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确保研究计划按时推进。
项目时限原则上不超过三年,应征方应在达成合作后三个月内提交初步解决方案和研究计划,我司将根据合同约定组织验收,确保解决方案达到预期效果后,正式接收项目成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专利、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等)原则上归双方共同所有,具体归属及使用权限将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对于具有显著商业价值的项目成果,我司愿与应征方进一步探讨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共同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